- 她的文章
宋坑因在宋代被发现而开坑采石,故取名宋坑。但宋坑非指某一采石坑洞,而是拥有好几处岩洞;盘古坑、陈坑、伍坑、蕉园坑等,均位于肇庆市北郊七星后面的北岭山一带,西起三榕峡,东到鼎湖山,又因七星岩以北将军岭下有将军坑,产砚石,前人也有称宋坑为将军坑。据传最早采砚石的是将军坑和盘古坑,将军坑早已砚石枯竭,无开采价值;盘古坑也停采多年了。比较集中开采,砚石产量较大的是伍…… 查看全文
端砚麻子坑有水坑和旱坑之分,两洞口相隔不过5米,水坑在下,终年浸水,洞内泉水从岩壁不断渗出;旱坑在上,亦为“泉生石中”,不过积水时间比水坑稍短。麻子坑位于老坑之南约四公里处,洞口在山岩上,距山脚之端溪水约600米。该处山坡陡峭,怪石嶙峋,山道崎岖险峻,攀登不易,上落困难。相传麻子坑得名于一位脸上生有麻子的采石砚工,该砚工在清代乾隆年间发现此坑,并冒险开采,为…… 查看全文
坑仔岩又名康子岩(本地口音“坑”与普通话“康”音相近,故又称康子岩),亦有人称岩仔坑。它位于老坑以南半山这上,距老坑洞约二百余米。原洞口因清末最后一镒开采塌方,加上长期没有开坑采石,石块与石屑淤塞其中,经地质部门测定从原洞口断层斜伸延至老坑附近,故原坑洞工作面不能再从旧洞口进出,必须重新在隔山沟打洞挖坑道才能进去开采。坑仔岩开坑采石历史较长。据有关史料记载,…… 查看全文
老坑又称水岩、皇岩,位于西江羚羊峡斧柯山南岸山脚,离西江约200米,位于端溪矿区最低处。据说唐代中期就已开坑取石,至今断断续续开采了1200多年。老坑现有新旧两个洞口,旧洞口高约1米,该坑自开采以来曾多次塌方,清末已停止开采,1972年由肇庆市端溪名砚厂重开,洞深100米左右,内分大西洞和水归洞。1976年由国家轻工业部投资在旧洞口以南30米处另开新洞口接入…… 查看全文
端砚石简称端石,用端石制作的砚台因石质坚实、细腻、研墨不滞、发墨快、研出的墨汁细滑、书写不坏笔、字迹生辉、虫蚁不蛀、经久不退色而闻名于世,被文人墨客推荐为众砚之首。地质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查明,端砚石经历了约4亿年的演变才形成。端砚石分为二类,一类基调为紫色,称紫石,另一类是绿色的、称绿石。前者为富铝、富铁、富钾、贫钙的硅酸盐类岩石,主要矿物为含水粘土矿物中的水…… 查看全文
端砚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,主要工序有采石、维料、制璞、雕刻、磨光、配盒等。现就上述几个主要工序作简要介绍。一、采石:开采砚石是端砚制作的重要一环。砚石有坑洞之别,优劣之分。名坑质优之砚石,加上制砚高手制作,可以出产精品和珍品。端砚名贵与否,最基本的条件在于砚石,故采石这道工序极为重要,不可本末倒置。端溪名坑,自古以来都以手工开采,劳动强度大,采石技术高,故有“…… 查看全文
端砚之所以名贵,除了有独特的石质外,还有丰富多彩,变化莫测的石品花纹(又称石品)。这些石品花纹是由于某些矿物成分的局部聚集,在端砚石中由白、青、蓝、红、褐、绿等颜色组成的各种图案,有的成块状、有的成斑状、有的成花点状、有的成线状,端砚艺人们依据这些花纹的大小、形状,分别用与自然界某些物象相似的名称来命名,并巧秒地运用到端砚的艺术创作中,大大提升了端砚的价值。…… 查看全文
端砚为中国“四大名砚”之首,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。端砚产于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(亦称烂柯山)端溪水一带,因而又称端溪砚。肇庆古称端州,汉武帝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始立高要县治,至隋开皇九年(公元589年)改置端州,辖高要等九县,宋绍圣二年,赵佶受封于端州为端王,元符三年赵佶继承皇位称徽宗,重和元年宋徽宗御书“肇庆府”赐守臣,自始端州更名为肇庆…… 查看全文
砚是“文房四宝”之一,它的历史已很久远了,近年出土文物中,有西汉初期的砚台和砚石,那么,它至少有二千年的历史了。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有关它的称谓或别称,可谓多矣!一曰即墨侯。唐朝文嵩以砚拟人,作《即墨侯石虚中传》,称砚姓石,名虚中,字居默,封"即墨侯"。从此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。如宋朝王迈的除夜洗砚诗:"多谢吾家即墨侯,朝濡暮染富春秋。"二曰万石君。宋朝苏轼…… 查看全文
- 吴浩 : 121
- 吴浩 : 1688
- okudayagikengmd : 中国好朋友,您好! 我...
- 刘俊杰 : WWW.SINOINKSTONE.COM...
- 刘俊杰 : WWW.SINOINKSTONE.COM...